初冬的下午,陽光很好,做完核酸,我和恒哥漫步回家,他提議:“去早市走走?”化工廠早市其實搬遷到便民市場四五年了,可是我們?nèi)匀涣?xí)慣叫那條街“早市”。
2018年元旦,化工廠早市搬到了新建的便民市場里。新市場寬敞明亮,冬天不冷、夏天不曬,干凈衛(wèi)生。走走轉(zhuǎn)轉(zhuǎn)中,不斷在某個攤位上與之前認(rèn)識的攤主四目相對:“噢,原來你們在這里啊,這市場里可舒服多了吧!”攤主比以前更熱絡(luò),招呼著“這下找到了吧,以后常來??!”市場里變化很多,但與老板們多年建立起來的信任沒變,攤位上的東西物美價廉沒變,只需要找到他們,搭一句腔,早市情誼就有了延續(xù)。
原先的化工廠早市是東西、南北各一條不長不寬的街,熱鬧繁華,服務(wù)著化工廠家屬區(qū)和周邊小區(qū)的住戶。雖然叫早市,但其實早午晚都在營業(yè),早市成了那條街的代名詞。以前下班最喜歡專門經(jīng)過這里捎?xùn)|西回家,買些應(yīng)季的水果、炒面皮或是論堆兒賣的什么好吃的。遠遠地就能看到前面升騰著的煙火氣,買賣雙方報價還價的聲音能誘惑出花錢的欲望。
人們摩肩接踵把那條本來不寬的街?jǐn)D得滿滿當(dāng)當(dāng)。吃的用的應(yīng)有盡有、價格公道,店主有的是化工廠的職工、家屬,也有外來的商戶。大家和和氣氣、相敬相親,很少聽到誰和誰吵架,總是聽著熱絡(luò)地打招呼的聲音。即使對于我們這些并不是化工廠家屬的陌生面孔,他們也很熱情,不買東西也會點頭、微笑。
尤其是冬天的夜晚,寒風(fēng)凜冽,下班回家歸心似箭??斓侥菞l街的時候,遠遠地看到那燈火中的人煙,仿佛從遠方回到故鄉(xiāng)般,腳步便慢下來了,心情忽地放松下來,有些暖暖的東西從心底流向凍僵的手、腳,捎些好吃的,不急不緩地回家,安穩(wěn)、踏實。
早市上的商戶流動性強,商品便宜實惠,應(yīng)季的草莓、菠蘿、嫩玉米、鮮核桃只賣當(dāng)季最好的那幾天,格外好吃;賣炒栗子、盂縣莜面魚莜面絲和現(xiàn)榨香油芝麻醬的商戶每周只定時來一次,還有……有了規(guī)律,那些美食常常在正好想念時如期出現(xiàn)。
夏天晚上,這里的人就更多了,各種小吃攤點坐滿了人。燒烤攤上,烤雞、烤羊腿滋滋冒著油花,人們擼串、喝啤酒、吃毛豆、侃大山,悠然自得、瀟灑愜意。不吃宵夜的人乘涼、閑聊、遛狗,夜市會熱鬧到很晚,盛夏夜,把這大廠家屬區(qū)的人們“摶”成了一大家子。
早市上有我許多牽掛。熟肉店主劉師傅的鹵肉好吃;一對老夫妻夏天賣放芥末的涼粉,冬天賣甜糯的發(fā)面小米煎餅;一對婆媳早上四點就起來糊兩大鍋紅薯撒,四種小菜食客各取所需;有個女人自己做手工面皮,還到處托人買正宗蕎面做碗托;菜攤老板慧珍無論顧客買多買少都要搭一小把香菜,她不跟人套近乎、不會吆喝;做雞蛋灌餅的父子倆在攤拉上放一個紙盒子,讓顧客自己交錢、找零,避免接觸錢幣,干凈又衛(wèi)生;還有話不多說、干活利索的三峽面條店女老板,賣油果、拉面的平定人,每到周末出攤的80多歲的磨剪子老師傅,賣過碗托、水果、紅棗的臨縣人,以及風(fēng)格各異的姐妹串串店、老兩口串串店、二小串串店……這些都是我喜歡的人喜歡的店,有的現(xiàn)在再找不到,成為念想。
恒哥說,一個人要學(xué)會告別。不能完全地投入下一段旅程,就很難遇到更好的。
恒哥說得在理,于是,我學(xué)著告別,先去便民市場看看老朋友,找找新攤點,萬一有自己更喜歡的呢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