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级成人毛片,日本福利在线观看,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,国产欧美日韩免费,天天久久综合网,亚洲一区蜜桃,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

首頁 頭條新聞 熱點專題 綜合要聞 日報 晚報 評論 文苑 交通 攝影 看鄉(xiāng)村 專版 市場
陽泉新聞網(wǎng) >> 文苑
撒,落在時光里的滋味
□李榮福
發(fā)布日期:2025-08-01 06:27
來源:陽泉晚報

  我出生于農家,繼承了農民的生活習慣。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,對于我們這里的農家來說,撒是最常見的早飯,或者說,早飯基本就是撒。有時,晚飯也是撒。天剛亮,社員們就出工了,早飯有人給送到地頭,一人一砂鍋,不用看,十有八九是撒。

  撒是一種粗糧合成飯,以玉米面為主,小米為輔。有的撒還加入紅薯、老倭瓜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愛好。比如我,就認為玉米面小米撒好吃,小米多點,堿面偏大點,不稠不稀,又黏糊又香,最好吃。撒介于干飯與湯飯之間,老人小孩吃上都好消化,尤其小孩,吃飽吃撐也不怕積食。但干體力活的后生吃上,是不耐饑的,所以得配上點干糧。

  這種飯為什么叫撒呢?先說說撒的做法。米湯熬好后,把玉米面擱進去。這擱法有兩種,一種是用冷水把玉米面調成稀糊,慢慢倒進煮沸的米湯中,不停地攪拌,這種做法的好處是,一般不會產(chǎn)生“面疙瘩”,即使有,也是“熟疙瘩”。另一種做法是左手抓上半把面,利用幾個手指的巧勁,把面一點一點勻勻地撒進鍋里,右手則握緊三四根竹筷,不停地在鍋里攪拌,兩手要配合默契。這種做法的缺點是容易產(chǎn)生“面疙瘩”,而且是生面疙瘩。但第二種做法做下的撒,明顯比第一種好吃,原因是什么,我也說不來。從做撒的過程、動作特點不難看出,這撒是“撒”成的,說不定就是因此叫成了“撒”?

  撒是無鹽飯,必定需要配菜吃。平定人常說“撒就菜”,這個“菜”是特指的,一般指茴子白葉漚的酸菜,油大點,用辣椒和蒜片炒起來,很好吃。吃一口撒,就一口菜。說到這兒,多插一句,以前吃撒就的菜,多半是黑豆葉菜,既難嚼又難咽,味道又怪,加上沒油水,吃得人發(fā)怵。除了酸菜,炒土豆絲與撒也是絕配。還有一種是嫩倭瓜絲,十分爽口,別具風味。當然了,其他菜也能就撒,如炒白菜、炒蘿卜絲、炒西葫蘆、炒豆角都可以,實在不行,咸菜也能對付。當年,遇上手跟前一點蔬菜也沒有,咸菜又吃太多了,母親便會炒點“咸黑豆”,我們照樣吃得歡。我們老院住著三戶,條件不同,但早飯基本一樣,區(qū)別就在吃撒時配的菜上。

  我家人口多,每天早上,母親早早起床,光打理土灶火就得二三十分鐘,遇上灶火熄了,更費手。熬一大鍋撒,怎么也得半小時。熬熟后,母親一一在碗里盛好,否則撒一冷卻,表皮就成了厚厚的一層“晾皮”,不好吃了。雖說盛在碗里也會晾一層皮,但觀感不一樣。撒上面的晾皮不好吃,鍋底的鍋巴卻香煞人,我就常常承包了刮鍋底的任務。一層黃里帶焦的鍋巴,碗口大小,周邊還軟和著,到了鍋心,就烤得發(fā)硬了,特別香。母親做的撒好吃,米比較大,堿香到位,玉米面新,又是用手一點點撒的,熬的時間足,這幾個要素都具備了,撒的質量就有保證了。一人一碗撒,母親要求把碗刮干凈,不丟一粒米。孩子們吃撒,一般用湯匙;用筷也不怕,得貼住一個部位吃,四周的撒會自然向這個地方流動。一鍋撒剩下一碗,再吃時炒一炒,叫炒撒,也有人愛吃。

  撒原本好吃,而我吃飯一般也不挑食,按說對撒應該一貫偏愛,但事情卻不是這樣的。問題出在讀高中那兩年。我是在1979年考上的高中,寄宿生。當時的生活條件不好,尤其在三餐伙食上,不要說吃好,飯量大的學生都吃不飽。晚上經(jīng)常喝米湯或菜湯,發(fā)個窩窩頭。那米是陳米,鍋是特大號的,熬出來的米湯,米是米水是水,顏色發(fā)白,沒有米湯的香味。剩上半鍋,到了第二天早上,做成了大鍋撒,配的菜是炒蘿卜條。撒沒有撒味,菜沒有菜味,要不是肚子餓,絕對咽不下去。不少人是吃一半倒一半。那兩年我吃撒發(fā)了愁,潛意識里對撒有了抵觸情緒,以后一說吃撒,興趣平平。有,可以吃,好吃的話,點贊;沒有,不苛求,不會有隔幾天就想吃、不吃就不行的執(zhí)念。

  民間能流傳下來的飯食,往往都有群眾基礎。大抵像我這般年紀的村民鄉(xiāng)友、同事鄰居,都愛吃撒,而且越吃越精致。比如,磨下新玉米面,先吃一頓撒;或為吃一碗撒,專門買幾斤新玉米面。新小米、新玉米面做成的撒,顏色鮮黃,味道濃香,形態(tài)黏糊。油水大點,炒一盤土豆絲或嫩倭瓜絲,配上一盤涼拌黃瓜或水蘿卜,要色有色,要味有味。街上有農婦叫賣現(xiàn)漚的茴子白酸菜,我必定買一份,回去或吃撒,或吃酸菜抿圪斗,很開胃。家里吃不上撒的,可以去街上找小吃店,很多小攤小店,早餐就有撒,新老顧客成群。城里一些單位食堂,早餐有時吃撒,且一定會多做點兒,愛吃撒的人多。

  家里偶爾也會吃上一頓撒,效果也不錯。我對撒,畢竟是有感情的。雖說中途曾有些排斥,或多或少影響了我對撒的喜愛。但我仍然持有中肯的看法,撒在農家飲食文化中,是有一定地位的。


(編輯:王寧 白洋 責任編輯:白潔)
主辦:陽泉日報社
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:14120190003
晉公網(wǎng)安備14030302000113 晉ICP備07004459
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(jīng)營許可證編號:(晉)字第060號
地址:山西省陽泉市桃北中路87號 電話:0353-6658025 郵編:045000
陽泉市互聯(lián)網(wǎng)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
陽泉新聞網(wǎng)版權所有 建議使用分辨率1024*768
陽泉新聞網(wǎng)新浪微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