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级成人毛片,日本福利在线观看,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,国产欧美日韩免费,天天久久综合网,亚洲一区蜜桃,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

首頁 頭條新聞 熱點專題 綜合要聞 日報 晚報 評論 文苑 交通 攝影 看鄉(xiāng)村 專版 市場
陽泉新聞網(wǎng) >> 品評
母親的針線活兒
□李榮福
發(fā)布日期:2025-08-14 06:34
來源:陽泉晚報

  提起母親,不得不說說她的針線活兒。

  母親幼失雙親,又逃亡于戰(zhàn)亂年代,居無定所,食不果腹,何談習得女紅?這成為母親生前絮叨不已的憾事。

  但這并不代表母親疏于針線。要知道,作為一個普通的農(nóng)家婦女,縫縫補補是一項極其重要的生活技能。

  縫新補舊、納底做鞋,這是家常便飯,一年四季每天為之??p新好理解,補舊需說一說。以前的衣服,是“新三年,舊三年,縫縫補補又三年”。磨破的、掛破的、燒破的,都需要補補丁,有的人干臟活穿的“工作服”,甚至補丁摞補丁。衣服如此,被褥如此,鞋襪手套也如此。柜子里的包袱,有一個就是專門打包“樸布”的。做衣服剩下的小邊角料,舊衣服剪下來的碎布片,這些打補丁的原材料,就是樸布。窗臺上有一個紙漿打成的針線笸籮,里面盛著針頭線腦、衣扣別針、剪刀錐子之類,里面的針線紐扣有新的有舊的。時不時有鄰居大嬸上門配一個紐扣,你別說,還真有幾乎一樣的。樸布包袱、針線笸籮都是母親常用的,一天也離不了。衣服鋪蓋自不必說,就是門簾上、窗簾上、圍腰上、裝糧食的布口袋上,都縫有補丁,扎扎實實,圖形不一,有的還適當“花式”了一下。全家人的衣著縫補,加上納底做鞋,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,全由母親一個人承擔。一雙瘦削的手,冬天凍得開著長裂,捏起針線來卻那么靈巧。

  以前的老布鞋,號稱“千層底”,又叫“踢倒山”,工序多,純手工,光納一雙鞋底也得半個月二十來天。母親納鞋底,主要集中在兩個時段,一是中午飯后,利用午休的時間,最少能納一個小時;二是利用晚上,時間由她靈活掌握,自由支配,比我們至少遲睡兩個小時。忙碌的生活,從來不可能分配出專門的納底時間,可以說,母親是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間來完成的。夏日的午后,母親經(jīng)常坐在街門口那棵槐樹下,和鄰居們一起,邊聊天邊納底。冬天,即使串上一個鐘頭門,也是夾著布底,女人管這叫“聊天不誤干活”。納底用的粗麻絲線,也是自己動手加工,栽小麻、漚麻秸、剝麻皮、駁麻線、纏線團,很費勁。針鼻子里穿麻線,也是技術(shù)活兒,靠牙齒咬,靠舌尖梳理,把線頭慢慢地捋細,才能穿過針紉過線。納鞋底,需要眼力、手力、體力的綜合保障,一針針,一線線,說那是精力、功夫、辛苦,都對。如果說那是責任、是母愛、是心血,也不為過。不經(jīng)意間,鋒利的錐和針、粗糙的麻絲線,從母親手中掠走多少皮肉和鮮血,我們不知道,母親不在乎,最多只是給受傷的手指纏上一截白膠布。

  在我記憶里,不知有多少年、多少次,我們都睡醒一覺了,見煤油燈還亮著?;璋档臒艄庀?,母親或補內(nèi)衣,或納鞋底,不知她做到幾點。第二天早上,只見母親的兩個鼻孔黑黑的,那是在煤油燈前熬得太久,熏黑的。我上高中時,星期六傍晚回了家,衣服要洗,母親連夜洗干凈。如果是冬天,干在灶臺上,星期天上午抽空檢查,紐扣是不是丟了,針腳是不是開了,有破洞快補上。套用古詩來形容:“慈母手中線,孩兒身上衣,燈下密密縫,從頭暖腳底。”

  家里孩子多,總不能經(jīng)常麻煩別人給裁剪,母親就學著自己下剪。上衣比較復雜,需尋別人指點,褲子相對容易些,母親便試著來。她把布鋪在炕上,找條平時穿著合適的舊褲作參照,用白粉筆畫線,直的、彎的,只有她能看得懂,比比畫畫,想想看看,此時的剪刀異常慎重。時間長了,逐漸掌握了七七八八,雖說裁出來的褲子總有些瑕疵,但終歸能穿出去,怎么說也是新褲子。裁出來只是第一步,家里沒有縫紉機,母親拿上裁好的布片,找同院的小嬸幫忙,請她抽時間給我們縫好。

  過年要糊窗戶、貼窗花,我們家的窗花都是母親剪的。母親沒專門學過,都是看幾遍別人剪,自己學著來。母親剪的窗花比較簡單,略顯粗糙,但絲毫不影響春節(jié)的喜氣。我剛上學時的書包,是母親拆了一副帆布手套做成的,書包外面用幾種不同顏色的布,拼成一朵花,雖然不精美,但壯實,耐磨耐洗,卻掉不了。

  母親的針線活兒,一直延續(xù)到她的晚年,身體還算硬朗的時候。衣服肯定是不做了,但給孫子縫尿布、綴衣扣、拆洗小棉被之類,母親還要動手。只是,她的眼有些花了,一手線頭一手針冠,近在眼前卻每每錯過,好幾次紉不上針。但母親樂此不疲,只要感覺到自己還有用,就十分高興。那個樸布包袱不常用了,后來也不見了,但針線笸籮仍在窗臺上放著,默默地訴說著主人的辛勤能干。

  母親一輩做了多少針線活兒?實在是數(shù)不清。我只知道,母親不光給兒女飛針走線幾十年,還給孫子外孫們縫補過不少。母親一輩子不會蹬縫紉機,就憑雙手,讓全家人冬有棉夏有單,縫新補舊,一人承擔。生活滿是磕碰,母親硬是用千針萬線,縫出穩(wěn)穩(wěn)當當?shù)娜兆印N矣X得,煤油燈下,母親低頭縫補的身影,天長日久已深深嵌入到窯洞的墻壁上,成為永恒的圖騰。

  說母親勤于自學也好,堅持不輟也罷,總之,終母親之一生,與針線相伴。毫不夸張地說,不識字的母親,用一根銀針和棉線,為自己織出一個既平凡又閃亮的人生。

  想起母親,就想起了母親的針線活兒,想起了那個針線笸籮、那個樸布包袱,還有嵌入墻壁上的那個身影。這些都在我們的記憶里收藏著,有物有形,有苦有甘,有情有感。


(編輯:白洋 責任編輯:白潔)
主辦:陽泉日報社
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(wù)許可證編號:14120190003
晉公網(wǎng)安備14030302000113 晉ICP備07004459
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(jīng)營許可證編號:(晉)字第060號
地址:山西省陽泉市桃北中路87號 電話:0353-6658025 郵編:045000
陽泉市互聯(lián)網(wǎng)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
陽泉新聞網(wǎng)版權(quán)所有 建議使用分辨率1024*768
陽泉新聞網(wǎng)新浪微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