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岳勇像。 市委黨史研究室供圖 陽泉市革命烈士紀念館內,岳勇烈士生前穿過的衣服被整齊放置在陳列柜中。這些衣服被洗得發(fā)白,但戰(zhàn)斗中留下的痕跡卻無法完全被沖刷。它們像沉默的證人,記錄下岳勇在炮火紛飛中戰(zhàn)斗的時刻。 岳勇,原名張步瀛,是平定縣岳家莊村人。當抗日烽火燃遍太行時,他投筆從戎,改名岳勇,從一名小學教師轉變?yōu)橐幻F骨錚錚的革命戰(zhàn)士,40歲時因叛徒告密被捕,不幸犧牲。他的故事在千家萬戶傳頌。 1902年,岳勇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,幼時即“嗜學”,但因家境貧寒,只好“半耕半讀”。他農忙時耕地,閑暇時上學,22歲時被聘為村小學教師。 1931年,九一八事變爆發(fā),眼見國民黨軍隊望風敗退,大好河山任日軍鐵蹄踐踏,岳勇心中無比憂憤。1937年春,他終于說服了父親,毅然離鄉(xiāng),與王培效、王云、邵成瑞、段芝亭等人參加了國民兵軍官教導團第七團,接受軍政訓練。受訓期間,他曾見到過負責北方局黨的工作的劉少奇、楊尚昆等同志,還聆聽過周恩來動員抗日的講話,并同受訓的人一起加入了抗日犧牲救國同盟會。由于受到了黨的教育,耳聞目睹了黨領導下的一系列抗日活動,岳勇真正懂得了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。七七事變后,隨著戰(zhàn)火的蔓延,岳勇結束了教導團的訓練,和王培效等人返回故鄉(xiāng),組建抗日游擊隊,發(fā)動群眾抗日,并與其他幾支力量匯合,成為平定路北的抗日中堅。 1938年4月24日,岳勇加入中國共產黨,并擔任平定縣岳家莊村第一任黨支部書記,不久后被調到平定縣,擔任縣農會主任。1939年5月,黨組織派岳勇到河北省阜平縣抗大二分校學習。學成歸來后,他擔任了縣地征科科長,兼協助一、四區(qū)工作。1940年7月,岳勇任一區(qū)區(qū)長,進行百團大戰(zhàn)戰(zhàn)役準備,并親自帶領民兵參加了聶榮臻指揮的娘子關戰(zhàn)斗。次年,岳勇被調到形勢更為險惡的四區(qū)任區(qū)長。盡管四區(qū)特務、漢奸活動異常頻繁,工作風險很大,但岳勇毫不畏懼,一到崗位,就撲下身子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,經常率領武工隊和民兵主動出擊,深入敵區(qū)交通線,破鐵路、割電線,開展游擊活動。由于他的積極努力,以及與區(qū)委書記高智卿同志的密切配合,四區(qū)的工作很快打開了新的局面。 1941年,抗日戰(zhàn)爭進入了最艱苦的階段,岳勇在抗日斗爭的腥風血雨中茁壯成長。由于岳勇能力突出,日軍聞風喪膽,對之視為“眼中釘”,一心要活捉他,除掉他。1941年12月3日,敵軍包圍了岳勇任區(qū)長的四區(qū)所在地——辛莊。為了不連累鄉(xiāng)親們,岳勇決定化裝突圍,但在過第三道封鎖線時,被叛徒楊茂忠指認,不幸被捕。岳勇被捕后,日軍把他押到了北莊頭,先是軟語勸降,把岳勇的父親、岳母、妻子和兩個孩子“請”來,妄圖用骨肉之情勸其投降,但其家人長期受岳勇感染,深明大義,愛憎分明。日軍見岳勇和他的家人態(tài)度堅定,就又派岳勇的親戚輪番勸降,但均無果而終。 幾番勸降及誘降失敗后,日軍開始使用武力逼迫岳勇投降。在長達47天的時間里,敵人給他灌煤油、辣椒水,往他的手指里釘竹簽,惡毒地割掉了他的左耳……不管日軍采用怎樣的酷刑,岳勇都堅定地對日軍說:“不投降,不投降,視死如歸!”1942年1月18日凌晨,惱羞成怒的日軍拿起鐵錘朝岳勇頭部狠命一擊,岳勇壯烈犧牲,時年40歲。 英烈遺物,是紅色基因傳承的永恒載體和鮮活教材;英烈事跡,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真實寫照和生動反映。岳勇烈士生前穿過的衣服被存放在陽泉市革命烈士紀念館中,岳勇烈士的故事被廣為傳頌。每逢清明節(jié)或重要紀念日,黨員干部、青年學生、市民群眾聚集到紀念館,瞻仰烈士遺物,聽講解員講述岳勇英勇戰(zhàn)斗、壯烈犧牲的故事。 前事不忘,后事之師。烈士岳勇的身軀長眠于青山,但他不畏艱險、不懼犧牲的精神卻穿越時空,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人。孟學武?郁靜?張佳雨整理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