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坪上幼兒園的教室里,我總會習慣性地彎下腰,摸摸每個孩子的額頭,笑著問:“今天真精神,昨晚夢見小彩虹了嗎?”這個堅持了12年的小舉措,藏著我對幼教工作最樸素的理解——教育是用愛澆灌的修行,而師德是藏在每個細節(jié)里的溫暖與尊重。 愛是“蹲下來”的尊重 剛入職時,我總在想:“怎樣才能讓孩子聽話?”直到遇見小班的豆豆,我才有了不一樣的想法。 這個總愛躲在門后的小男孩,從不主動說話,甚至會在集體活動時突然大哭。我試過提高音量強調“要安靜”,也試過用糖果引導他“和大家一起玩”,卻無濟于事。直到某天午休,我蹲在他身邊整理床鋪,無意間與他平視。他的眼睛里沒有調皮,只有對陌生環(huán)境的恐懼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:孩子需要的不是“被管教”,而是“被看見”。 從那天起,我每天留出10分鐘陪豆豆在閱讀區(qū)看書,不強迫他說話,只是安靜地坐在他身邊翻書。一周后,他突然指著繪本上的小熊說:“老師,它怕黑?!蔽倚χ貞骸笆前?,就像你剛來時怕見新朋友一樣,對不對?但現(xiàn)在你看,我們都是好朋友了?!焙髞淼墓适马樌沓烧拢核_始主動舉手發(fā)言,會把自己的玩具分給小伙伴,到大班畢業(yè)時,他還抱著我說:“老師,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樣,對小朋友好?!?/p> 這件事讓我深刻體會到:師德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條,而是“蹲下來”的姿態(tài),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,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傳遞善意,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被尊重的環(huán)境里,勇敢地敞開心扉。 德是“磨細節(jié)”的堅守 在幼兒園里,最考驗師德的往往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,而是日復一日的瑣碎。記得有段時間,中班的朵朵總在午餐時把青菜挑出來,任我怎么說“青菜有營養(yǎng)”都沒用。直到我發(fā)現(xiàn),她不是不愛吃青菜,而是怕菜葉上的紋路,她說“像小蟲子”。后來我把青菜切碎,和肉末一起做成“星星炒飯”,她居然主動吃了滿滿一碗。 這件事教會我:真正的師德,藏在“懂孩子”的細節(jié)里。我們要記得誰對花粉過敏,誰午睡時要抱玩偶,誰聽到表揚會不好意思地低頭;要在孩子犯錯時先問“是不是有小委屈”,而不是急著批評;要在他們取得進步時,具體地說“你今天主動幫小朋友撿玩具,真有愛心”,而不是籠統(tǒng)地說“你真棒”。這些磨碎在日常里的用心,就像春雨般無聲無息,卻能讓善良、尊重、責任在孩子心里慢慢扎根。 有位家長曾在反饋中寫道:“我的孩子回家說,老師擦桌子時會把每個角落都擦干凈,說‘要像愛護小臉蛋一樣愛護桌子’?,F(xiàn)在他自己吃飯,都會主動把掉在桌上的米粒撿起來。”原來,師德從來不是刻意“教導”,而是以身作則的影響。我們怎樣對待孩子,孩子就會怎樣對待世界。我們怎樣對待細節(jié),孩子就會怎樣對待生活。 教育是“慢慢來”的修行 在這個追求“速成”的時代,幼兒教育需要“慢慢來”的勇氣。大班的樂樂曾讓我十分焦慮。別的孩子已經(jīng)能熟練背古詩,他卻連自己的名字都寫得歪歪扭扭,每天最愛做的事,是蹲在自然角看蝸牛爬。我沒有強迫他“追趕進度”,而是和他一起觀察蝸牛,記錄“蝸牛日記”。3個月后,他拿著畫滿蝸牛的本子,自信地向全班介紹:“有的蝸牛有26000顆牙齒,它爬過的地方會留下黏液,那是它的‘安全線’?!蹦且豢?,他眼里的光十分動人。 這一刻,我明白了師德的核心是“尊重成長規(guī)律”的耐心。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種子,有的開花早,有的結果晚,而我們的責任,就是做那個等待花開的人。不焦慮、不攀比,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(jié)奏,用愛與耐心,陪他們走過這段最珍貴的童年時光。 12年的幼教路,我見過太多這樣的瞬間:孩子把偷偷藏的糖果塞給我,說“老師,特別甜”;畢業(yè)多年的孩子回來看我,說“還記得你給我擦眼淚的樣子”;家長握著我的手,說“把孩子交給你,我們放心”。幼兒教師的幸福不在于桃李滿天下的輝煌,而在于那些被溫暖過的童年,會帶著我們的愛與德,成為他們一生的光。 ?。ㄆ荷嫌變簣@??張麗艷)
|